《小珊迪》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8 17:42:18
《小珊迪》教学反思

《小珊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珊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1

就是根据朗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的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或引导学生动情朗读,使之自觉进入朗读材料的意境之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诵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熏陶,形成语感。与传统朗读教学,相比,体验性朗读“轻模仿、轻技巧”,“重感受、重体验”。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强调情感效能,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作一个比较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活动中体验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于是画画这种活动形式引入课堂并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画笔来表现1-9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了相应的刺激。眼睛对文字的反应,耳朵对音乐的感觉,刺激着孩子的思维,把孩子们带到了原本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把原本离我们很远的课文内容变得形象亲近。那寒冷的风仿佛吹在孩子的拿着画笔的手上,那饥寒交迫的珊迪仿佛就站在孩子的眼前。把课文中表达的寒冷、 贫穷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治,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对于用画画来表现课文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作画有些不知所措。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来构画,而忽略了在画画过程中去感受珊迪的贫穷、可怜,感受“我”和“我的同事”的冷淡。所以学生在对画的解读当中,语言贫乏,表达不清。在朗读相关语句时,没有表现出对珊迪的可怜之情。

二、在表演中体验

我认为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学习珊迪卖火柴时与我和我的同事的对话中,学生通过对重要词语、标点、提示语等的理解,对珊迪急于卖掉火柴的心情有所体会,但很难真正走进珊迪的内心。于是设计了通过小组合作来表演这组对话,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就是那珊迪,当学生容进了珊迪这个角色,他就能真正体验到珊迪急切的心情。在无形中,学生对我和我同事对珊迪的那份冷漠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教学的这一环节,自我感觉太拖沓,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花去的时间与所获得的效果不成比例。到讲台前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参与面太窄。学生对表演者的评价重在朗读技巧方面,对表演者情感方面的评价很少。当然也有客观原因,如果说表演,那么在教室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场景、没有道具,要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无实物的表演要求确实偏高。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学生评价之后没有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补充评价,使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

三、在想象中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像。合理的想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间,大胆想像,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悟对。本课中,我把学生想象的点放在珊迪如何嘱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还零钱。文中利比对作者我所说的话是学生想象的依据,这样学生的想象更理性更有逻辑。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饥寒交迫的珊迪身受重伤,但坚持恪守自己的诺言,送还零钱的高贵品质自然呈现。而利比心中的那份焦急,那份担心学生易于体验,为读好利比的语言做好铺垫。

学生的想象是发散的。“珊迪如何嘱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还零钱”,这个想象点,学生的由于受到利比的话的限制,想象没有很大程度的发散,珊迪的诚实、善良学生较少提及,而对利比以后的生活该如何过,利比的可怜、无助很干兴趣。学生的想象偏离了我的预设。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2

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笔下的《小珊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课文通过描写小珊迪去卖火柴不幸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而悲惨死去的故事,表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优秀品质。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我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组织教学。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己思维、演示教案过程的场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须随时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教学时中,我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去研读、发现、体会和理解。对于学生的发现,予以保护,相信、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文写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伤并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作者用了省略号,省略了对故事情节的描写。教学时就抓住了这一空白让孩子们推测或想象: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孩子们有感而作,说出了心声。这样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3

我静静地坐在桌前,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默诵着《小珊迪》这篇课文,皱着眉头思索着:以对话为主的文章,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发挥其主动性呢?分角色朗读,在读中理解词语,不如以演代讲,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瞬间的灵感激活了我的思维,手指在键盘上不断地敲动着。片刻,一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案“出炉”了。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求知的面孔,一双双智慧的童眸。

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的设想方案,我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办法学习《小珊迪》。”只见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神情。我接着说:“以课本剧的形式学习。”学生们欢呼起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如我所预料的,学生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我随后提出:“要表演就要熟悉课文内容,读通课文。另外还有小珊迪被马车撞倒,抬回家,这里课文没有写,咱们还要发挥想象,此时,他和小利比是怎么对话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自由组合,利用以有的学习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演。”我的话音一落,学生三人一组立刻投入到了学习中。朗读声、分析声、 ……此处隐藏9662个字……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最后的总结和前面的故事照应,一个新的完整的“故事”浮现在我们眼前,但是这个故事还仅仅是个开始,更精彩的孩子后头呢!)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12

《小珊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小珊迪穿着破烂的衣衫,为了卖出一盒火柴,为了找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找还零钱,临死前牵挂的是弟弟今后将更加悲惨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

如何引领学生沐浴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中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感悟到真诚善良品质的美好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接着重点品读了12――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设计简洁而巧妙,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课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朗读,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教学还采用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一缕哀婉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了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从而获得了成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托起这个“地球”。因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小珊迪饱受饥饿在乞求卖火柴时说的话和品读“乞求”时,让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师生更进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

当然,在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13

听完了由两位老师展示的不同形式的《小珊迪》一课,我感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开始的模糊阶段到尝试使用各种体验式朗读的策略,最终真正做到了体验式朗读的有效性。

徐老师的课例注重朗读式体验,通过开头的配音朗读到中间的表情朗读再到最后的整体齐读全文,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和体验式朗读的有效。学生入情入境,通过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的感受体验,能做到读进文本中去,并把这样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但正如专家所说的,教师能够更有激情些,用上更煽情的引导语让学生入境,去感悟,那达到的效果将会更好。记得自己曾执教过的《古诗二首》,为了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情境,我在姚校长的指导下,在每一次的引导语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效果特别显著。其实,这一点是相通的,如果教师能激情引导,一定能使学生感受更深。

张老师的三节课让我看到了一位新教师的快速成长。由原生态的第一堂课到第二堂专家指导后的尝试课,以及最后的课本剧的创新,我深感佩服。这短短数周内,张老师能做到这样一次次的进步和提升,跟她背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最后一堂课虽然还存在着不足,但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非常之多。正如金校长所说的,有效的基调,张老师通过开始的配音范读使学生一下就进入到了的课文的情景中去,为之后的学习定下了主题基调;有效的活动,通过课本剧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场景表演,导演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可怜、诚实守信。但周老师也指出了新教师普遍具有的一个缺点,那就是对课堂上的生成没能正确的把握和处理。如:在讨论“我”断定他不是哪种人时,有位学生回答,他不是那见利忘义的人。这时张老师反馈说,这好象有些不太恰当。其实学生说得非常贴切,也非常到位。老师却没有把握住,这一点为课堂带来了遗憾。回顾自己的课堂,其实有时也是这样,课前会有很多的预设,但这也对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束缚,不能很大程度地去关注学生的生成,而这又恰恰是最宝贵的。作为新教师还需要更多地学习这方面的经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精彩!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14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本课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街头流浪孩子的图片,引出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浪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紧接着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位,他叫小珊迪。在情景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位可怜的小男孩儿。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小山地的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然后图片呈现小珊迪的外貌神情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感受他的贫穷。为学生深入体会小珊迪虽穷,但诚实善良的品质做铺垫。

紧接着通过讨论小山体因为归还找回的零钱儿双腿轧断的片段,使他的这种诚实善良,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通过多媒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珊迪在临死前还不放心,年幼的弟弟,这种善良、高尚的品质深深打动了读者,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了有效的融合。

不足之处

当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渲染下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时,个别学生并没有进入到情景中,没有真正的走进小珊迪的内心世界。所以播放幻灯片时缺乏有关小珊迪的音频视频资料学生感受的不够真切,感情抒发的不够强烈。

改进方案

第一、在出事小山地轧断腿对作者所说的话时,应该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动画演示小山地临终前的遗言,这样学生通过感受小山地临死前的话语,更好的能够打动了读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山地的美好品质。

第二,幻灯片背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者是场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去理解课文,感受小山地的那种美好,善良诚实的品质。

《《小珊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